電話:
021-67610176傳真:
李詠的妻子(@法圖麥的媽媽)在微博發文稱:“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 ”李詠,1968年5月3日出生,今年年僅50歲。消息一出,主流媒體輪番發文,圈內好友紛紛悼念這位給我們帶來無數笑聲的藝術家。
可以說是李詠的聲音陪伴著小編成長的,他曾主持設計的節目《超級演說家》《幸運52》《非常6+1》《夢想中國》小編我還歷歷在目,他具有感染力的聲音就好像還在耳邊,帶走他的癌癥卻是帶給我們無數歡笑聲的喉癌。
回顧這些年因為喉癌離世的明星還真不少。
相聲表演藝術家李文華與喉癌斗爭20多年,終因長年喉癌,導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82歲。
重慶籍作家、中學語文課文《散步》作者莫懷戚因喉癌病逝,享年63歲。
香港球壇球星胡國雄因患喉癌病逝,享年66歲。
由于喉癌的早期表現多為咽部異物感、吞咽不適、聲音沙啞、咳嗽、痰多,容易誤診為咽炎、聲帶炎常常漏診,而到了癌癥晚期已錯過治療時間。
目前喉癌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抑制治療等。
喉癌目前沒有能夠治愈的藥,只有一部分病人可以通過靶向藥物治療延長生存時間。
癌癥其實離我們不遠,雖然像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胃癌、黑色素瘤等一些大癌種的治療手段和療效都有很大的進展,但是治療所要承受的生理心理和經濟負擔還是會成為壓垮患者的后一根稻草。
防大于治,來自美國癌癥協會(ACS)、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WCRF)、美國癌癥研究所(AICR)聯合發文就指出了,預防癌癥的重要的是擁有以下5個習慣:不吸煙、飲食健康、保持鍛煉習慣、不飲酒、控制體重。
不吸煙
題為“A blueprint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ncer: Targeting established, modifiable risk factors”的文章數據顯示,在美國,通過對煙草攝入的控制,癌癥死亡率下降了26%,主動吸煙和二手煙成為致癌的常見原因,控制煙草的攝入是預防癌癥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我國吸煙人口逐步降低,但男性吸煙人群仍高于水準,可以說吸煙仍是肺癌的主要誘因。
控制體重
肥胖和超重對女性(10.9% of cases)患癌癥的影響要高于男性(4.8% of cases),有明確的證據表明,身體脂肪過多大大增加了患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對亞洲人的BMI健康標準為18.5-22.9,而我國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針對我國情況,將標準修改為18.5-23.9。 柳葉刀報道中國在2014年已經躍升成了肥胖人口百分比高,重度肥胖百分比第二的國家。
不飲酒
約有40.9%的口腔/咽癌(oral cavity/pharynx cancers)、23.2%的喉癌、21.6%的肝癌、21%的食管癌以及12.8%的結直腸癌與飲酒有關。
《柳葉刀》發布一項研究顯示:即使是少量的飲酒,也會對健康造成損傷,酗酒會造成嚴重的后果。ASCO發表聲明明確指出酒精是重要的致癌因素。*5.5%的癌癥發生和5.8%的癌癥死亡是酒精引起的。<span background-color:#ffffff;font-size:16px;"=""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女性每天飲酒不超過1份,男性不超過2份。
1份酒精=1聽啤酒(341ml;酒精含量5%)=1杯紅酒(142ml;酒精含量12%)=1小盅烈性酒(43ml;酒精含量40%)
小酌怡情?!ASCO發布:明確酒精是致癌因素!
飲食健康
報告估計,“鈣、纖維、水果和蔬菜攝入過低”以及“加工肉攝入過高”導致了4.2%的癌癥病例。不過,不同的飲食因素與特定的癌癥之間的關聯差異很大。舉例來說,較高的紅肉攝入與5.4%的結直腸癌有關,而較高的加工肉攝入與8.2%的結直腸癌有關;較低的膳食纖維攝入與10.3%的結直腸癌有關,而較低的鈣攝入與4.9%結直腸癌有關。食用紅肉將大大增加女性結直腸癌風險!吃雞鴨魚吃素都比紅肉好!
保持運動
2014年美國所有癌癥病例中,有2.9%的病例是由身體活動不足引起的。其中,女性受該因素的影響更為嚴重:4.4%的癌癥病例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這一比例在男性中為1.5%。此外,與低運動量“關系密切”的癌癥是子宮癌(有26.7%的病例與缺乏鍛煉相關),其次是結直腸癌。ACS建議女性每周至少做150分鐘的中強度鍛煉,保持身體質量指數(BMI)<25kg/m2
多項觀察性研究發現,體育鍛煉可以降低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相比缺乏鍛煉的人群,每周代謝量(MET)為7.5~15的人群癌癥死亡風險降低20%。
一副健康的身體,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癌癥篩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李詠帶給我們的后一聲,我想就是關于癌癥的警鐘吧。
李詠老師,一路走好。
(轉化醫學網)